日本教育界的外山滋古比教授在他的新书《知性力》里,对于孩子和教育的关系,做了一个比方:如果只是在考试中,凭借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完完整整地写在纸上,不出错即可得到满分,获得好看的成绩而被认可为“优秀”,“好学生”,这样的教育就像是制造滑翔机的过程。 滑翔机在发明之初的原理,即得到外力引导,就能飞上天翱翔。但这种飞翔,依靠的并不是自身的力量,一旦外力消失,只能向下降落。飞翔时姿态优美,在空中和飞机毫无二致。只要有外力帮助,滑翔机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悲哀。但它也有下降掉落的时刻,因为它不产生自行飞行的动力,很快就露出原形。 很多学校就像是滑翔机训练场,追求的就是这种暂时、虚幻的飞行。从小学开始,孩子们要背诵大段的文字,因为背诵和成绩是挂钩的,所以老师即使知道补充经典的课外阅读作用更大,但依然把时间耗费在一遍遍的机械背诵上。漂亮的成绩给了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假象,就像是滑翔机明明没有内驱力,却生拉硬拽着飞在天上并且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孩子们在初中和高中开始披星戴月,日理题海。这样”充实“的现象让人没有喘息和思考的空间:把全部时间用来与试卷缠绵,是真的帮助他们飞翔吗? 长此以往,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和创造力方面,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那么到了需要孩子需要运用自身动力的时候,滑翔机的效率就急转直下,想不坠落都难。因为经过多年的滑翔,自己的发动机就不会工作了。在毕业写论文的时候,“滑翔机效应“在人生中首次重大显露:脑子里根本没有独创性概念,陷入混乱,万字论文生拼硬凑。这时候应了人生如戏,学生和老师联手把毕业大戏唱好,毕业答辩精彩感人,师生情谊热泪汪汪,老师们心知肚明集体通过,大家都省心痛快。但这只在步入社会前的小前奏,如果自己没意识去学习充电的话,滑翔机在工作岗位上力不从心,变成人云亦云,按部就班的机械螺丝。此刻也想改变,但似乎没有方向,又陷入迷茫。 也许作为一名家长,你会变成集体无意识,因为考试似乎还是孩子的必经之路,因为很多学校还在声势浩大地培养着更美观精致的滑翔机。但是现实也没那么悲观,因为有一些学校,已经在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意,在创新和变革教学的思路,如何挖掘和调动孩子们内在的动力,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不仅是一个漂亮的成绩。 不过,学校教育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我们也很难期望所有的学校一下子扭转教学模式。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来了,只有家长,才是真正和孩子朝夕相处,培养孩子兴趣、思考力的最佳人选。周末和晚上,能设计让孩子参与探索、体验、创造思维的活动,就是帮孩子搭建内驱力和学习力的过程,就是让滑翔机变成装配了发动机的飞机,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开始。 曾婷: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硕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教育无痕 生命无限 ▼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教育研究(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