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为期3天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本次大会以“创新海洋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包括主题报告会、专题分会场、海洋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旨在加强国际海洋科技领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学术成果、产业资源,打造海洋学术交流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会还同期举办了(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 专家学者共话海洋发展 本次世界海洋科技大会邀请了中国、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法国、韩国、美国、挪威、日本、印尼、英国等20个国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领域的专家参会进行学术交流。主题报告会上,15位专家围绕海洋战略、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水产养殖、海洋信息技术等海洋科技热点领域作主题报告。 大会还设置了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海洋信息化与未来分会场、国际水产养殖生物安保交流研讨会、海洋工程与水利工程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航海技术高峰论坛、海洋生物新材料及资源利用分会场、海洋科普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分会场、年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水下无人系统智能技术会议等分会场,与会专家围绕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海洋领域的难点热点做权威学术报告。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对接 大会期间,主办方举办了海洋成果转化暨“双招双引”项目对接会,发布了“一带一路”涉海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项目,共分为九大类别,涉海项目余个。 主办方还推介了“现代海洋牧场”三产融合供需及“双创平台”产业链供需,带动成果集成供给对接。举办了中韩船舶与海工装备对接洽谈会,开展一对一精准供需对接。此次对接会聚焦成果转化和产业链融合创新,围绕国际海洋高端科技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资源、人才、技术的有效沟通渠道。 建言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 9月2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第三届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海洋领域的专家余人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发展“把脉问诊”。 据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由8个国家的15个海洋研究所和涉海大学的专家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咨询委员会将根据当前世界海洋研究热点提出意见建议,鼓励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提高国际海洋科研水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表示,该中心筹建1年多来,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策划、科研团队集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未来,该中心将进一步凝练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力争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建设海洋强国、加速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创新动力。 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核心平台、建设进展和发展思路,以及科考船队建设及海洋观测网络技术建设情况。国内外海洋领域专家作了题为“深度的消失:论温度在海洋化学模型中的作用”“海洋工程结构的绩效评估及故障预防”“基因组学与变化中的海洋”“俯冲带大断层以及它如何产生地震和海啸”的特邀报告。 前沿科技成果集中展示 大会同期举办的(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围绕海洋工程装备仪器设备、海事技术与装备、海洋观测探测监测、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渔业技术与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涉海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全面展示前沿海洋技术产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海洋探测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短波面阵红外探测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展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研究装置。在海洋装备领域,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展出其自主研发的“海燕”系列万米级水下滑翔机。该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进行了测试,最大工作深度达到米,创造了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 海科展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一系列海洋科技论坛。在年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以水下无人系统技术为主题,聚焦水下无人系统自主认知、自主控制与导航、集群协同等智能技术领域。 第二届中国智慧海洋与技术装备发展论坛聚焦智慧海洋高端技术与装备产业的创新与应用发展,为推动海洋技术与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产、学、研、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年第三届海洋移动平台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围绕海洋观测网络、导航定位、海洋传感器、运载平台等4个方向,介绍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促进形成国产化海洋高端观测与探测技术体系。 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也在展会同期举办,这是首个由中国人创立并有国外队伍参赛的国际性机器人赛事。此次大赛设置了全局视觉组、自主视觉组、2D仿真组、工程项目组、水下操控组等常规科目,以及水中竞速、目标抓取、水面垃圾清理等众多比赛科目,共有57个学校、支队伍参赛。 此外,主办方还举办了“蓝色海洋”技术成果推介会,21家涉海科技企业发布了声学释放器、水下机器人系统及水下大数据、温度计量解决方案、海洋浮力装备材料、海洋光电缆的关键技术、基于GNSS卫星的海洋多功能浮标监测系统、系列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高仿真度视景可视化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中科院专利成果拍卖科技普惠专场在海科展期间举办。此次拍卖共推出中国科学院系统件高质量专利进行前期路演对接,涉及海水淡化、无线传感器技术、新材料、光学技术与设备、制作工艺等20个技术领域。其中,在第四届海洋科技展览会拍卖现场推出专利28件,进行现场拍卖,成交16件。 据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拍卖是探索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同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本次普惠专利拍卖活动,将实验室里产生的大量科研技术服务于市场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此次拍卖会采用了增价拍卖、无底价拍卖、网络与现场相结合等多种拍卖形式。其中,“无底价拍卖”引发了全场企业竞拍的热潮。此次无底价拍卖的专利之一“带有绝缘埋层的图像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首次举牌元,加价幅度0元,经过在场3家企业五轮举牌竞拍,最终以1万元价格成功拍出。 拍卖会过程中,“一种天线信号初始相位差、时延和频率差估计装置与方法”“软启动控制器”等16项专利找到“婆家”。其中“多晶相磷酸铋纳米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回热循环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热力循环装置及方法”等4项专利在网上拍卖成功。 下一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将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交易服务功能,强化技术交易见证、公示职能,推进“建立科技成果定价免责机制”和“强化技术转移服务”,畅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王晶 编辑:吴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99love.com/jsyl/122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