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9·3”阅兵式上,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首次亮相,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端重视。因为当前世界反舰导弹普遍以巡航导弹为主,大部分都是亚音速飞行,大名鼎鼎的美国“捕鲸叉”反舰导弹最高速度也才是0.75马赫,其初型射程公里,最新的改进型射程也只达到公里,俄印联合研发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速度也只是2.5~2.8马赫,最新改进型的射程从原来的50~公里提高到公里。而我国的东风26和东风21D导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反舰弹道导弹,也是最先进的反舰导弹,它速度快(再入大气层速度高达18马赫),射程远(装载不同弹头射程约0到公里),可谓世界第一反舰导弹,这也是中华民族在被美国航母压迫几十年里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研发反航母技术的最终成果,今年南海事件美国航母舰队不战而退的背后很难不说没有东风21D以及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瞄准威慑的功劳。 按照官方正式定义,东风26导弹是我国首型通用中远程精确打击导弹。由于高度保密,美国和日本等国军队情报系统只是在东风-26导弹亮相的前一年知道了型号名称,对导弹性能细节毫不知情,甚至不知道这种导弹已经装备中国的火箭军并形成了战斗力。对此美国海军情报局自责这是“21世纪初以来美国最大的军事情报失败案例之一”。年美国著名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比尔。格茨(BILLGERTZ)曾撰文首次透露中国正在研发一种新型中远程弹道导弹,型号为DF-26C,射程至少达到英里,能够打到关岛,但具体性能都是推测。年9月东风26导弹正式露面后,比尔。格茨在15月15日在亚洲时代网站(ASIATIMES)上撰文,这篇名为《介入与反介入:中美反舰弹道导弹大战越演越烈》,首次对解放军东风-26导弹的出现和影响进行了分析,首次披露了美军对该型武器的直接反应,就两个字——恐惧。 尽管中国并没有更多的详细官方介绍,但比尔。格茨根据一些中国官方媒体的蛛丝马迹,对东风-26导弹的性能做出了比较接近事实的而判断,第一是核常兼备,东风26导弹可以在核弹头和常规弹头之间进行快速替换,模糊了战略武器和战术武器之间的差别。第二是这种导弹实现了无依托快速发射,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自主发射,这使得美军对这种导弹的打击和跟踪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是东风26导弹还首次实现一种导弹配备从电磁脉冲弹、大型钻地弹头,到子母集束反跑道弹头、电子战弹头等数十种弹头,让这种导弹成为可以精确攻击地面目标、机场、港口的多用途导弹。第四是东风26导弹可以打击时间敏感目标,如航行中的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可以在最后一分钟攻击航母的瞬间,还能继续接收目标信息。 中国官方对东风26导弹的信息披露并不多,除了阅兵式上对这种导弹的正式介绍,只有四五条,在年国内某专业杂志一篇介绍DF-31总设计师刘宝镛院士事迹的文章中的配图,证实中国“新型通用中远程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存在。 东风26导弹的具体性能,中国官方从未公布过。美国军方按照旧有思路理解,推测这种导弹是中国最先进的固体中远程弹道导弹,长约14米,直径1.4米,发射重量20吨,可携带1枚公斤的常规战斗部,或1~3枚核弹头,具有机动发射,执行核反击,对陆地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实施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 由于弹道导弹的有控制再入体存在严重烧蚀和激波干扰,以往的有制导战斗部都需要大幅度减速才能顺利实现精确打击,譬如美国潘兴II导弹以无控弹道式的末速可达8~10马赫,而采用雷达图像末制导时的末速仅为2~4马赫,所以美国推测东风26导弹的末端突防速度在10马赫以下。在年中国93大阅兵的第二个月,美国就将配备“基线9”系统,兼具反弹道导弹作战能力和“协同交战”能力的伯克级驱逐舰“本福德”号派遣前出到太平洋西部,进驻日本横须贺基地。同时紧急为几艘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改装”基线-9“Baseline9系统,该系统提升了反导系统的运算速度,可使用SM-3和SM-6导弹拦截射程0公里左右,突防速度10马赫的弹道导弹。美国认为这种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中国东风26导弹的威胁。 然而,中国的火箭军会让美国如愿以偿、高枕无忧么? 显然不会。 在年第8期的《中国科技奖励》杂志上的一篇官方报道,首次披露了东风26导弹的强悍性能,令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跌眼镜,如这些性能属实,那么美国处心积虑打造的中程反导系统将变得漏洞百出,一钱不值。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创刊于年,是由国家科技部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国家科技奖励工作领域唯一的中央级期刊。围绕中国重大科技类事件、科技奖励活动进行深度报道。 在这篇名为《广袤无垠气动人生——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究员朱广生》的报道中首次披露,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究员朱广生,于年开始我国高超声速再入空气舵机动飞行器预研攻关项目,负责十大关键技术之首的“气动特性研究”项目,研究内容以国外20世纪80年代先进机动飞行器为原型,进行“反设计”,这显然是指中国在90年代初开始“山寨”美国潘兴II中程导弹的末端制导战斗部。“该项目所创建的国内首型再入机动飞行器气动设计技术体系,成为当今我国近、中、远程多型弹道式“杀手锏”武器的技术基础,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首型再入机动飞行器气动特性攻关以及90年代末机动飞行器的研制,才有了年后我国首型通用中远程精确打击战略导弹的研制,实现了我国战略武器实战能力的重大突破。这是指近些年面世的具有精确打击能力的东风-15B,东风-21C和东风26等导弹均采用再入空气动力机动飞行器战斗部。 文章透露年开始东风-15B和东风-21C导弹的机动再入战斗部研制,是我国首枚带空气舵的机动飞行器。突破了飞行攻角不能大于14°的限制,年试射4发导弹,选择气动攻角分别为14°、16°、18°、20°,均获得圆满成功。这意味东风21C等导弹可以采取比较复杂的大攻角末端滑翔弹道,可极大的提高导弹突防能力。该战斗部获得年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年朱广生开始担任我国首型通用中远程精确打击导弹演示验证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年担任总设计师”。这显然是指东风-26导弹的研制从年开始预研,年正式开始研制。文中称“新型导弹实现了带空气舵机动飞行器由马赫数12向马赫数18的技术跨越和战略武器实战能力重大突破。主动段飞行采取“压低弹道、非连续助推直接起滑”、级间段“瓜瓣分离”、滑翔飞行器变形翼分离等多项关键技术”。。。。这说明东风-26导弹可实现马赫数18的高速末端突防,马赫数是飞行器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倍数,例如通常的先进战斗机能够以最大二倍多音速飞行,即马赫数为2。美国此前判断中国研制的精确制导远程弹的采用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可以从太空边缘以8至12倍音速飞行再入,也就是以时速公里至公里突防。此次中国官方披露的东风-26导弹的18马赫再入速度,以及大攻角滑翔弹道等技术,大大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想。
东风26除了高速高射程高精度这三个最明显的特点外还有以下特征: 核常一体,机动发射 与东风-21D相比,东风-26的鲜明特点是核常一体,即同一个弹体,既可携带核弹头对敌实施核反击,也可携带常规弹头对敌实施常规火力突击。这种以“不换弹体换弹头”,实现核常快速转换的方式,对于奉行积极防御国防政策,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两不”核政策,拥有用以自卫反击、数量不多的核武器,但又面临多种安全威胁的我国而言,极具战略意义。 首先,在我核武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作为中程弹道导弹,通过临战临机换装核弹头,可适需形成远程与中程、战略与战役相衔接的核威慑、核反击能力。 其次,在我坚持和平发展、不与强敌劲敌搞军备竞赛的情况下,它作为常规弹道导弹,可通过无依托机动发射,在内陆较大地域范围内对进犯之敌的陆上固定目标和海上移动目标实施常规火力突击,可进一步提升陆、海、空联合火力打击能力。特别是可与靠前部署的水面水下攻击力量和舰载、岸基、空战力量一道,对敌大型水面舰船实施远、中、近一体打击和陆、海、空一体打击。 相较于井式发射和阵地发射的弹道导弹,东风-26的另一鲜明特点是无依托机动发射。过去的陆基机动发射,无论是铁路机动还是公路机动,都要预设发射阵地。虽然战前、战中可实施大区域机动,但机动目的地都是预设的发射阵地。由于预设发射阵地数量受限,容易暴露,一旦被毁,就会造成“有弹无阵地”而难以发射的被动局面。且这类导弹在预设阵地的展开和准备用时较长,对于打击“作战链”运行节奏快、机动性强的进犯之敌不是很有利。 而东风-26的无依托机动发射,既有高度机动性,又对发射阵地没有严格要求,既有利于导弹力量隐蔽机动、全域机动,又有利于作战单元快速展开、快速发射、快速转移,使导弹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打击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尤其是对水面舰船这类时敏目标,一旦捕捉其机动信息即可临机打击,使其“避而不及”。 以快制慢,是现代一体化联合作战基本制胜机理之一。东风-26所具有的快速核常转换、快速公路机动、快速发射准备、快速转移脱离等诸多“快字当先”性能,适应的正是这一机理。也正是这样,它更有威慑力、实战力。 东风-26之所以具备诸多“快字当先”“灵活机动”的性能,是因为它大量采用了能予支撑的新科技。 固体推进,模块设计 第一是固体推进。液体和固体,是现有的两种导弹推进剂。液体推进剂的生产、储备技术较成熟,多用于战略战役弹道导弹。但液体推进剂腐蚀性强,不适宜长期保存于弹体。因而该类导弹需依托相应阵地在发射前加注,这样它的发射保障相对复杂、准备周期相对较长。虽然固体推进剂的加工生产工艺要求高,但成品可预装于弹体,从而简化发射准备,仅依托简易阵地或不依托阵地就可发射,使技术状态完好的导弹具有较长的战备期。 第二是模块设计。东风-26是东风系列导弹的新型衍生品。除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对弹头载体、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等进行了整体优化,还着眼提高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对导弹结构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较突出的就是一个运载体可适配多种战斗部。既包括核常两种弹头,也包括以不同毁伤机理打击特定目标的多种常规弹头。如对机场、港口等面状目标进行毁伤的侵彻弹,对掩体、洞库等坚固目标进行毁伤的穿爆弹,对指挥机构、计算中心等电磁目标进行毁伤的云爆弹等。这样的“一体多弹”,使东风-26能对多种目标实施中远程精确打击。 相对于东风21D的进步 同“东风”-21D相比,“东风”-26的射程大大增加。我们可以看到,“东风”-21D和“东风”-26相比只短了约一个车头长度,但射程却增加了多千米,因此今后要发展更远的射程完全不是问题。 但射程远了也意味着被拦截的概率增加,更远的距离上会有更多的拦截机会,受到更多枚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武器的拦截。特别是最脆弱的中段和初段会给反导系统留下许多机会,今后为了对抗减少被美军发现概率,新的改进型反航母弹道导弹有可能会采取飞行推进段在大气层内就结束这样的速燃发动机发射模式。各类伪装技术减少电磁主动和被动辐射信号等措施都能有减少美军反导系统的预警时间、发现和识别概率,从而增加突防概率。所以未来我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展方向应该不再是以射程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更加完善的反航母作战系统 反舰弹道导弹作为一个反航母作战的系统,包含了情报获取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三大模块,缺一不可。今后的发展一定是不断的在天基传感器上进行能力拓展,增大其作用范围和扫描精度,防止“木桶原理”的出现。 如果中国真的解决了全球监视和2小时以下重访率、图像处理速度等问题,那航母真是到哪儿都不安全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大量发射海洋监视侦察卫星和SAR卫星以及光学侦察卫星。光学侦察卫星寿命有限,交战时往往要根据作战需求临时密集发射大量低轨卫星辅助侦察。 为了让卫星能够及时上天、入网、使用,与其他军种一起作战,就需要一个高级的作战指挥部统筹所有的作战行动,平时在卫星发射场常备卫星,战时紧急发射,这些卫星的维护,使用等任务都需要一支专门的部队。此外,对航母进行侦察的“告密者”型拖船也应当加紧研制,在战时能够对美军天基卫星雷达、红外信号进行干扰的设备也需要这一军种去独立操作完成。 弹头更加多样化 虽然携带轻诱饵等方式可以作为一种突防策略,但毕竟要占用有限弹头空间。且只要拦截弹足够,东风-26总可以被击中,而在再入大气层后,因为要涉及到调整弹道和进行雷达扫描,也是相对较为脆弱的,因此就需要在最脆弱的中段添加一下复杂机动来避免被有效杀伤。 助推-滑翔弹头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成功避开弹道导弹拦截区。目前中国已经掌握的技术里最成熟的便是滑翔导弹技术,这是一种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结合起来的技术,先将弹道导弹推进到一定高度和速度后,推进段脱离,留下弹头独自飞行。弹头上装有弹翼,导弹再入大气层后,可以利用弹翼的升力在大气层内进行滑翔,速度快而高度低,大大缩短了美军预警雷达的发现距离。而较快的速度和弹翼的综合调整也使得其既可以告诉突防又可以绕过防守严密的拦截区域,从防守薄弱的地区突击,因此突防成功概率很高。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实验了4次高超音速飞行器,均是此类。另外一种弹道叫做“桑格尔弹道”(sanger),其原理与钱学森弹道完全一样。只是在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弹头上的弹翼调整偏转角度给予导弹一个向上的升力,于是导弹再次跃升脱离大气层,而后由于重力的影响再次返回,在大气层边界形成一系列的波状飞行轨迹,犹如打水漂。这样的飞行轨迹使得反导系统的火控计算机无法预测其位置,导致导弹无法击中。 东风-26的弹载雷达需要对航母进行扫描得出二维图像进行数据库对比才能进行打击。实战中,航母的护航舰艇为了保护航母,可能会安装一些角反射器或者有源、无源的干扰手段,使得其雷达回波信号强烈程度达到甚至超过航母,造成东风-26打偏或者打错。为此,中国可能会在东风-26上加装红外成像设备辅助制导,但因为在高速飞行时导弹的热量非常高,因此如何在高热信号将航母红外信号成功滤出,将是今后信号处理重点发展的方向。这需要挤占弹头空间。 此外弹载雷达应当具备一定的电子干扰能力以干扰NMD的末端火控雷达增大突防概率,但电子干扰波形发生器也会挤占弹载空间,最好的办法是装配末端制导的共享孔径的相控阵雷达。该雷达工作于X波段,在发射雷达脉冲的时候可以同时发射干扰信号,这样就能够减少体积矛盾,F-35上的雷达就是此类。此外如果还有ELINT设备在弹仓内与该雷达配合使用还可以对拦截弹进行探测,及时进行机动躲避,装置与弹载计算机一般会被集成到一个舱内,叫做突防舱,但在一个弹头内装配突防舱、质心控制器、战斗部、矢量喷口等各个部件,每一个都需要电和空间。这就带来了矛盾。 高超音速突击航母只有在解决了黑障问题后才有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目前解决黑障最有可能实现的办法就是在弹头上加装一个磁场,将高速飞行时周围空气被电离的粒子推到不妨碍雷达探测的区域中去,但这种方法对弹头的电源和空间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随着反识别、反拦截和高集成等技术发展,战略战役战术导弹的机动性、突防性、精确性普遍提高。通过技术升级和融入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信息体系,东风-26的综合战技性能不断提高,堪当“以攻助防、应对挑战”的重器。
结语 当前世界上动荡不安,除了中东东欧地区,亚太地区也有一些“异动”需引起我们高度注意。随着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和“空海一体战”,不但“有说”还“有做”,这使得域内安全对话和磋商一再被“搅局”。未来美国会从全球调派其60%的海空军力量驻军中国周边围堵我国,并为其仆从国撑腰,这些国家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反对,蓄意制造了南海“仲裁”和“巡航”等闹剧只是个开始。这些由“动口”向“动手”的新变化,不仅挑战中国领土和主权安全,还向中国社会输出了“负情绪”。 虽然美国为平衡军种利争、弱化“热战”色彩、降低“对冲”风险、谋取“道义”加分等,对“空海一体战”予以“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的包装,但综合信息显示,其“基于热战”“分化地区”“破坏稳定”等原构想和计划并未实质性改变。反而以“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保证公域航行权不被改变”等为旗号,加紧推进了相应准备。比如,五角大楼正将航母、核潜艇、巡洋舰、驱逐舰、濒海战斗舰等60%的海军兵力调整部署到亚太,整合海基、空基、天基等力量构建“联合打击特遣队”;既用政治胁迫、经济拉拢、外交施压等手段巩固原有军事联盟,还以军援、联演等方式威逼利诱一些国家成为军事联盟准成员。 如此“自唱+合唱”“动口+动手”“接触+遏制”“明里+暗里”的招式连环上,又怎能不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和人民对美国所谓“维护地区安全与和平”的口号深表怀疑? 于是就有分析指出,东风-26的射程是东风-21D的两倍,其打击范围可以延伸到第二岛链,甚至联想到美“空海一体战”构想,网友们给东风-26封了“关岛速递”这一极富想象的别称。这其中,固然有对中国军事能力提升的合理期盼,但中国研制包括东风-26在内的有限进攻性武器,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与发展。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深知,“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战”。没有符合战争形态演进规律的军事能力,再真诚的和平与发展心愿,再令人看好的和平与发展进程,都极有可能因为不能“止战”而被残酷中断。 东风26导弹令西方恐怖的性能,也标志着中国的高性能弹道导弹已经从仿制走到了自主创新,不再受制于传统理论限制,从而一举跨入导弹研制的自由王国!在去年年末举办的美国传统基金会会议上,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托马斯。麦肯的讲话很能代表此时美国军方的心情:“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东风-26等一系列新型武器的出现,结束了一个长达数十年的时代,这意味着美国对外进行军事力量投送能力时,能够随心所欲、不受威胁或者很少受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银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99love.com/mlhx/25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