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到底有多能广州在这方面全球领先

发布时间:2025/6/23 11:58:19   点击数: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39.net/disease/a_6108180.html

海洋到底有多少能量可供开发?除了我们熟悉的太阳能、风能,海洋到底有多“能”?在海博会“海洋可再生能源”专业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成果。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伟首先介绍了中国海洋能产业动态。截至年底,我国海洋能电站总装机达7.4兆瓦,累计发电量超过2.34亿千瓦时。年前后,国际海上风能将进入“饱和期”,资源潜力巨大的海洋能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海洋能产业的核心装备包括潮汐能机组、潮流能机组和波浪能装置。截至年底,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已累计发电超过2.2亿千瓦时,海山潮汐电站也累计发电超过万千瓦时。

在全球温差能方面,我国于年加入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技术合作计划,正在承担“全球温差能资源评价”工作组工作。

在潮流能方面,自年5月以来,我国已经验收6个潮流能项目,新支持3个潮流能项目。目前,山东威海国家的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已具备潮流能发电装置网测试能力,浙江舟山潮流能海上试验场也可提供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实海况试验。

而在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波浪能的开发上,由中科院广州能源所设计的鹰式装置,已经取得法国船级社颁布的全球首个波浪能发电平台性能认证,并首次实现边远海岛长期供电。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伟在15日下午的论坛中详细介绍了广州能源所波浪能系列装备研发进展及应用规范。这种自主设计的鹰式装置具备平台稳定、使用效率高、可维护性强的特点,并且可下沉到任意指定水位工作。他比较了欧洲“海蛇”等大型漂浮式波浪能装置,鹰式装置极大解决了前者的空投问题。其次,由于平台稳定,装置上可提供巨大的操作空间,因而增加了太阳能和风能的收集利用,并使波浪能、太阳能、风能实现多能互补。这些创新设计使得该装置从波浪到电的转化率达到24%-25%,超过全球21%-22%的平均转化率。目前,该装置已在西沙某岛上运行,最高发电量可达度,平均每日供电量度,大约可支持-户岛上居民。

尽管目前,欧洲波浪能及潮流能示范运行仍处于世界领先,全球约45%的波浪能企业和50%的潮流能企业位于欧洲,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也在积极与欧美多个机构就波浪能示范技术引进进行交流,并正在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进行引进商务洽谈。

“水下机器人”亮相深海科技发展论坛

可探可潜可飞实现海空一体化联合探测和作业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在“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通过丰富的图文视频演示,向观展嘉宾介绍了目前我国在水下机器人的发展与创新。

他首先回顾了国际上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其中第一代遥控水下机器人(ROVs)和第二代自助水下机器人(AUVs)分别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进入21世纪,第三代混合模式水下机器人产生。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制起步于20世界70年代末期~80年代中期,其中第一台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是重要的里程碑。

21世纪以来,我国实现了水下机器人的谱系化发展,涵盖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水下滑翔机等主要类型,包括用于深海资源勘查的“潜龙”系列AUV、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技术手段的“探索”系列AUV、海洋环境调查的重要利器“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等,且已实现多平台跨域协同探测和作业。他举例说,年6月,通过四型八套装备配合,我国首次实现了空海一体化联合探测,创新地探索了无人科考的新模式。

“从遥控到自主、从探测到作业、从单体到集群”,中国的水下机器人完成了航程达千公里、航时可持续半年、潜深跨入万米的跨越式发展。李硕十分看好该产业的发展前景,“目前产业化发展处于不均衡状态,无人机、无人潜航器和无人船代表的无人系统已经初具规模。而谱系化水下机器人经过技术攻关与应用,全部具备产业化前景。”

他分析了未来水下机器人的创新之路。在技术创新上,通过研制集水文环境预报与水下机器人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海洋观测系统,水下机器人将迎来智能载荷和海洋数据时代,实现智能控制、目标识别、导航定位、能源推进等目标。其应用也可广泛用于资源勘查、石油管线检查,自来水和污水管线、风电电缆、大坝和涵洞检测等。“加强成果转化,着力推动海洋战略高新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的内生动力。”李硕向现场嘉宾充满信心地说道。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杨逸男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杨逸男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林传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99love.com/zysx/145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