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美国一直扮演着引领与创新的重要角色。其众多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本土,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在这一辉煌历程中,许多杰出的美国心理学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一位佼佼者——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斯金纳,这位出生于年、逝世于年的美国心理学家与发明家,不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与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斯金纳,于年3月20日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其父是一位当地的律师。自幼便展现出对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他5岁时,曾与几位小伙伴一同驾独木舟沿河而下,历经英里的惊险漂流。此外,他还曾尝试制作简易滑翔机,甚至将一台废弃的锅炉改造成了一门蒸汽炮,充分展现了他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 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了写作生涯。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选择了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在生物学教师的指导下,他广泛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罗素的《哲学原理》以及华生的《行为主义》等科学著作,这些书籍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顺利毕业,随后踏入哈佛大学心理系深造。在哈佛的学习岁月里,他为自己精心制定了一份近乎苛刻的日程安排,从清晨6点直至夜晚9点,每一刻都在沉浸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海洋中。经过不懈努力,他在年荣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而在四年后的年,更是摘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桂冠。博士毕业后,斯金纳留在哈佛大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继续他的学术之旅。 从年至年,斯金纳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执教心理学,为那里的学生传授知识。年至年,他更上一层楼,担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肩负起引领学术的重任。然而,他的学术旅程并未就此止步。年,斯金纳重返哈佛大学,被聘为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自此开始了专注于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提供的宽松学术环境中,斯金纳得以深入探索他热衷的实验研究领域。他巧妙地设计并制作出一个简洁而高效的装置,专门用于研究动物行为。时至今日,这一装置仍被心理学家广泛采用,成为研究动物行为的重要工具。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期间,斯金纳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他深入研读了伊万·巴甫洛夫和约翰·华生的经典著作,从而成为一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开启了他的心理学研究之旅。他的学术成就斐然,年即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年更是获得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除了这些荣誉,斯金纳还著有《沃尔登第二》和《超越自由与尊严》等重要著作。他在继承华生等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独特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斯金纳深入研究了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不仅提出了“及时强化”的重要概念,还揭示了强化的时间规律,从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此外,他将这一理论进一步推广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指出人的行为并非自由选择,而是受到奖惩机制的深刻影响。基于这一观点,斯金纳认为,人既不享有选择行为的自由,也缺乏所谓的尊严,人与动物在这一点上并无本质区别。斯金纳在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时,设计了一种特别的动物实验仪器,即广为人知的斯金纳箱。他的众多实验均是在这个箱中进行,以此深入探索动物(包括鸽子和老鼠)的行为反应与强化机制。 行为与奖励实验:将一只饥肠辘辘的小白鼠放入一个配备按钮的箱内,每当它按下按钮,便会有食物掉落。 结果:小白鼠在短时间内自发学会了频繁地按按钮。 这个实验相较于“给狗狗摇铃喂食”的巴普洛夫实验,更进一步地展示了如何建立行为。那么,什么是学习呢?简单来说,学习就是将某种行为与操作者的需求紧密相连,即建立起“行为-奖励”的相倚性联系。通过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与奖励的组合,我们能够塑造出操作者的行为模式。奖励确实能够塑造行为习惯,是不是很有趣?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实验2。 行为与惩罚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配备按钮的箱内。每当小白鼠不按下按钮,箱内便会通电。 结果:小白鼠为了逃避电击,迅速学会了按按钮。 然而,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便迅速消失。这表明,“惩罚”虽然能迅速塑造行为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稳定,一旦惩罚消失,行为模式也会随之消失。 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惩罚来制止行为并不可靠。现实生活中,惩罚有时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即所谓的“凡勃伦效应”。凡勃伦效应指出,某些特定产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的需求反而会越多。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上流阶层消费的目的并非为了实际需求,而是为了炫耀社会地位和满足虚荣心。因此,在控制行为时,我们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