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体育体育局长的战术板广东陕西天津

发布时间:2018-11-11 19:14:56   点击数:

体育BANK出品的中国第一本《体育小镇实操及经典案例报告》将于5月26-2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4期体育企业资本运作暨第2期体育小镇高级研修班上正式发布,敬请期待!同时,欢迎报名咨询体银商学院年度会员,一次交费全年上课。咨询与购买请联系电话

“体育局长的战术板”是新华网体育策划的一档融媒体访谈栏目,通过对话各地体育局长的方式,传递中国体育改革的能量,展现中国体育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

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方面,结合广东省资源特色,对体育产业的进行规划和布局;陕西省体育局局长姚金荣以全运会为基础,多措并举,助理民生发展;天津体育局局长李克敏深入贯彻落实“大健康”理念,构筑全民健身网路体系;福建省体育局局长王维川深入解读项目政策,促进体育产业稳步发展;重庆市体育局局长辛世杰以“为民惠民”为宗旨,深入挖掘体育综合价值;山西体育局局长苏亚君明确体育建设重点,走特色体育发展之路;甘肃体育局局长杨卫,致力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以下为详细内容。

作为全国体育排头兵的广东,近几年群众体育各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体育产业总量和规模也位居全国前三,对广东来讲,体育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是未来工作方向。2017年,广东体育将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广东频道,独家对话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

让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华网体育:2016年,国家各部委联合密集发布了多项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文件,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结合我省(区市)的资源特色,我省(区市)对体育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是怎样的?

王禹平:

广东是体育强省,体育产业总量和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广东省的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同步的,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体育产业会好一些,其中广州、深圳两个大城市在广东省占有重要的比重。

体育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辐射范围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点。一方面,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作为关联度极高的“上游产业”,可与国民经济的诸多产业产生渗透和融合,显示出较强的乘数效应。伴随着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理念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将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将运动变成生活习惯,体育产业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在国家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我省体育产业的统计工作,结合体育产业自身特色,从体育系统开展工作角度,建立我省自己的一套比较实时的、比较快速的体育产业统计系统,摸清家底。构建更加全面、常态化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

全面升级广东体育博览会。在服务于传统体育制造业、经销商、代理商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服务于赛事IP、俱乐部、培训机构、体育传播、场馆运营机构,努力打造成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展会平台。

大力支持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论坛。整合政府体育机构、金融、媒体、企业等相关体育产业资源,针对我省体育产业特色对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及研究,对相关成果进行发布,形成广东省体育体育产业白皮书;推介优秀企业对接金融资本,打造华南地区顶级的、专业的、开放的体育产业资源交流平台。

在做好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评选的基础上,开展调研工作,制定我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评选办法、管理办法、支持政策。用好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支持体育企业、体育协会发展,打造优秀体育企业、体育协会群。

开展系列体育产业政策研究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完善体育产业价格政策,建构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其他体育产业专项规划;完成体育产业专项调查数据开发利用,开展体育产业基础研究;建立我省体育经营企业及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并试运行;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开展体育服务业标准化研究。

广东全民健身氛围日渐浓厚

新华网体育:今年全运会增设乒乓球、羽毛球、龙舟、攀岩以及轮滑等5个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大众体育走进了竞技体育的舞台。我省(区市)在大众体育方面发展情况如何?

王禹平:今年全运会增设乒乓球、羽毛球、龙舟、攀岩以及轮滑等19个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广东省将参加全部19个群众比赛项目以及城市和轮滑冰球比赛,我们将严格按照总局《总则》和单项规程要求参加比赛,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推动我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近5年,广东省举办各类体育知识咨询和科学健身讲座近万场次,参加群众达120多万人,每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700多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37%。全民健身环境不断改善。全省建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146719个,平均每万人拥有13.78个,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01平方米,所有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均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全覆盖。

全民健身网络日益完善。全省建有2938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体育组织,平均每万人拥有0.28个,1139个乡镇和446个街道都成立有1个以上的社会体育组织,建有全民健身晨晚练点近4万个,健身气功站点593个。

全民健身活动精彩纷呈。全省各地围绕体育节、全民健身日和南粤幸福活动周等主题,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达16126次,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有近2亿人次。2016年,广东省以“寻找南粤古驿道、讲述广东好故事”创造性地举办南粤古驿道定系列赛事——定向大赛、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动、奔向广东第一峰(韶关·乳源)铁人三项挑战赛,创造性地将省级赛事放在较为偏僻的乡村,极大的带动全民健身、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工作。

全民健身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省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人数达到244317人,万人拥有2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建有服务站1272个,服务点8771个,上岗人数达到131565人,配备农村文体协管员19498名;建有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24个,配备专职从业人员280多人,兼职人员1500多人,每年测定人数达12万多人。

全民健身服务业繁荣发达。沿珠江两岸初步建成一批汇集全民健身精品工程、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企业的全民健身示范区域,形成“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等体育运动圈,带动一批集全民健身、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休闲娱乐、展示展销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园区的建设。另外,通过举办群众喜爱的足球、篮球等赛事,提升了群众参与热情,促进体育消费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活力

新华网体育:今年是全运年,在这个全运周期,我省(区市)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发展格局如何?目前我省(区市)的备战情况如何?

王禹平:

广东竞技体育自2011年率先推进转型升级以来,通过积极拓宽项目发展渠道,合理项目布局,逐步提升田径、跳水、篮球、击剑、蹦床、射击、赛艇、帆板、拳击等一批奥运、全运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活力。本周期按全运项目设置,我省有7个训练中心59支队伍备战天津全运会的36个大项290个小项。目前我省各队伍基本按照周期规划进行备战训练,进展较为顺利。截止4月5日,已有9个队伍结束了十三运预赛,均已完成了参赛的目标任务。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新华网体育: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纳入到“大健康”的理念。在贯彻落实《纲要》方面我省(市)有什么具体思路和举措?

王禹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到2030年,优质高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作为全国体育排头兵的广东,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思考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是要理念融合。全民健身是面向全体人民,通过鼓励身体活动,倡导科学健身,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以增强人的体质、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民族综合实力为追求的一项社会事业。

二是要明晰侧重点。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都是以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全面健康为目的;都是从全方位、全周期来开展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全民健身侧重点是身体锻炼、养生、保健等工作;医疗卫生侧重点是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抓住全民健身这个侧重点,是我们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关键。

三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及部门之间的融合。通过系列配套政策,形成组合拳,推进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精神文明等制度融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健身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身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

四是要加强设施建设。围绕补短板、“15分钟健身圈”着力推进农村公共体育场地

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增配体育设施,增加篮球场、中小型足球场、健身路径等。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园、中小型足球场等群众身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五是要加强业务指导。稳妥做好体育协会的脱钩工作,将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示范带动作用。

六是要办好品牌活动。第一,组织举办好广东省第四届体育大会、广东省第二届百县区足球赛、广东省第十八届体育节、广东省第一届徒步节、广东省全民健身日、广东省南粤幸福活动周等综合性体育赛事活动。第二,组织举办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奔向广东第一峰铁人三项挑战赛、徒步穿越丹霞山等省级赛事活动并形成品牌。第三,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文化、地理及气候特点,举办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特色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形成地区品牌。第四,引导各地利用绿道、江河、海洋、山地等资源,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休闲运动和体育旅游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群众体育活动。

七是要完善服务机制。完善健身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高层次、复合型健身健康人才培养制度。

  

八是要做好安全工作。制定全民健身领域安全指引,组织队伍深入各地开展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高危险性项目、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举办的监管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安全顺利开展。

  

九是要加强健身健康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广东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意义。

2017年是天津全运会,同年,陕西省就将接过会旗,全面进入“全运时间”。4年后的“十四运会”有何特色和亮点?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陕西频道,独家对话陕西省体育局局长姚金荣。陕西省体育局局长姚金荣:体育要提供“健康处方”全运要成为“人民节日”用陕西“方言”、陕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网体育:我们都知道,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实现的年份。作为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举办的全国运动会,陕西将怎么突出“陕西元素”和中国的文化自信?

姚金荣:

陕西作为“十四运会”的东道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努力把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办成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用陕西“方言”、陕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

要给全运会刻上“陕西烙印”。我们在筹办过程中将牢固树立“文化全运”的理念,把陕西特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等融入筹办工作的全过程、全领域,并将文化元素体现在场馆建设、市场开发、开闭幕式和大型活动策划等方面。在这些层面留下陕西特有的符号和烙印,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一个独具特色、与众不同、令人印象深刻的全运会。

要让全运会讲好“中国故事”。在全运会赛事的筹办中,我们还将精心筹办中国体育百年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体育文化自信。通过现场的、媒介的、信息的渠道,生动展现我国深厚宏大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传承,让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增加文化认同与共识。

要让全运会传递“中国力量”。全运会的筹办要坚持体育搭台、文化展示,通过精心策划的开闭幕式和大型活动等,把“十四运会”办成集中展示我国“全面小康”成果、传递“中国力量”的窗口。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谋划筹办“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发展大会,推介我们的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良好精神风貌,发挥全运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扩大全运惠民助力民生发展

新华网体育:您提到的民生全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姚金荣:

我们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扩大全运惠民,助力民生发展。陕西省目前围绕这几项工作,在“大体育”概念上做文章:

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加快实施一批覆盖城乡的全运惠民工程。集中推进以陕西“两河两江一道一基地(渭河、延河、汉江、丹江全民健身长廊,陕北革命老区红色健身步道,秦岭山地户外健身基地)”为重点的十大体育惠民工程,着力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实现健身场地和设施的普及化、便利化。

开展好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积极承办国内国际一流体育赛事,让广大群众就近观赏高水平比赛。办好以陕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重点的十大品牌赛事活动,引导、鼓励、支持各市县区围绕重大项目和优势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通过实施“体育+旅游”战略营造“跟着赛事去旅游”的健身休闲氛围,形成健身新风尚、生活新时尚。

提供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服务,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纳入全面小康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促进各类组织向城市、社区、小区、农村、乡镇一线延伸。加快协会实体化改革的进程,为全民健身提供高效的服务保障,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好群众身边的健身产业,抢抓国家机遇,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彩票销售试验区,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自主品牌,并主动将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丰富和优化全民健身供给,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

多措并举展现全运会魅力

新华网体育:陕西省筹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进展如何?

姚金荣:

展望4年后的“十四运会”,我们必须着眼精彩热烈,以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的势头,通过提高竞技性、参与性和观赏性,更好地展现新时代背景下全运会的魅力。

在场馆布局建设方面,陕西本着盘活老场馆、建好新场馆的原则,统筹推进全省23个改造、13个在建和14个新建场馆的建设,并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规模、标准和投资方式,充分考虑赛后开放开发利用,竭力减少人财物投入。特别是位于省会西安的主场馆建设,要立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体现出西安千年古都的精神风貌和城市魅力。

在提升竞技水平方面,陕西并非竞技体育强省,但仍要瞄准攀登顶峰,以运动员为中心、以条件保障为基础,科学备战蓄力而发,争取取得更好成绩。按照全面参赛、总体提升的思路,将进一步着力增容扩项,扩大优势项目,挖掘潜力项目,恶补短板项目,推动各运动项目均衡发展。为了提升竞技水平,陕西将建立激励机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三大球”项目的普及和发展。

在扩大群众参与方面,我们按照国家全运会改革的总体要求,在突出竞技体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打通全运会通道,在项目设置、比赛场地、竞赛组织上放开,将大众、时尚、活力的群众项目列入赛程,让赛事进市县、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得益彰,在群众参与运动的快乐中体现出全民全运、民生全运,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天津作为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地,拥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战略有利条件,在体育事业上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下阶段,天津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方面将如何开展工作?年,天津体育将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天津频道,独家对话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天津体育局局长李克敏:紧抓机遇开创天津体育产业千帆竞发新局面总结不足七个方向发展天津体育产业

新华网体育:年,国家各部委联合密集发布了多项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文件,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下阶段,天津对体育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是怎样的?

李克敏:

对于体育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工作,天津不仅在宏观上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指导思想,同时也总结了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绩、不足和面临的机遇,在此基础上,部署了今后的七大重点工作任务。

首先我市确定了发展目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年,建设0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打造0项高级别体育品牌赛事,培育00个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亿元。基本形成涵盖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等门类的体育产业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48%,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体育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体系。

面对新机遇,天津体育行业各级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深化改革,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提高我市体育产业工作水平。面对目前的情况,以下几个方面是天津体育工作的重点。

第一,我们要全力打造“全运惠民工程”,实施天津市体育设施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5分钟健身圈”,构建“”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格局。

第二,着力培育“体育+”产业发展,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挖掘产业融合的结合点,增强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三,推动高端健身休闲业发展。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为重点,培育一批高端健身俱乐部。提升天津奥林匹克中心、团泊健康产业园和海河教育园体育中心三大场馆群服务功能,培育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培训、文体表演、会展旅游品牌活动。

第四,加快发展竞赛表演业。下一步,我们要做精已有基础的天津国际马拉松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京津冀环团泊湖自行车赛等知名赛事,做响正在创新发展的海河国际龙舟赛、团泊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等国际国内赛事,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城市名片。

第五,鼓励扶持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天津。利用天津高端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和突出的区位优势,采取走出去主动招商的方式,重点吸引高附加值的装备企业进驻天津,推动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在天津的集聚。

第六,我们要大力鼓励体育中介服务的发展,推动体育产业自我发展向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吸引国内外的一流体育中介机构入驻天津,带动天津本土体育中介企业的成长。

第七,体育部门要全面提升驾驭体育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地开放体育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健身休闲产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壮大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重大赛事、产业结构转型给天津体育发展带来机遇

新华网体育: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举办,天津体育面临哪些重大的发展机遇?

李克敏:

由于第3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天津举办,我们抓住发展机遇的历史性窗口期,深入贯彻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展“全运惠民工程”和健康天津建设,继续深化全市体育事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保障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抢抓机遇,奋勇争先,推动体育产业在扩大投资消费和提质增效上取得更大进展,在增动力、添活力上取得更大突破,努力开创体育产业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确保体育系统高质量完成我市年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工作任务。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方面,我们当前面临着诸多机遇。第一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五大战略叠加,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天津年将举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年将举办第十届全国残运会和第七届特奥会;年,京津冀地区还将迎来冬季奥运会。这些重大赛事在天津及周边地区接连举办,为天津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消费成为促进经济转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体育消费方式也逐渐从单一的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拓展。健身消费作为新兴消费热点,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蕴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市场价值。按照国际水准,当人均GDP达到5美元时,体育产业会出现“井喷”态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8美元水平,人均体育消费额却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未来前景将更大程度地释放。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将体育健身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六大消费增长点之一。可以预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健身休闲和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必将汇聚起强大的经济动能,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天津建设。

四大措施落实“大健康”理念

新华网体育: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发布,“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纳入到“大健康”的理念。在贯彻落实《纲要》方面天津市有什么具体思路和举措?

李克敏:

天津从四个方向落实“大健康”理念。一是弘扬健康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宣传,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培育全民健身意识和健身生活习惯,倡导“大健康”理念。二是普及健身运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健身场所建设,提高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完善街镇、社区健身设施。着力构建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5分钟健身圈”。三是促进体育与卫生医疗机构有机结合,创建集医疗、康复、预防医院。进一步完善市、区和街镇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站点的建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病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一个方向就是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扩大全民健身服务产品供给,壮大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助推大众体育健身消费,不断提高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

天津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建立遍布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新华网体育:今年全运会增设乒乓球、羽毛球、龙舟、攀岩以及轮滑等5个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大众体育走进了竞技体育的舞台。天津在大众体育方面发展情况如何?

李克敏: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建立起遍布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对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健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群众体育组织形式有四大类:一是依靠市级部门、区县部门、街镇政府、社村组织形成的4级体育管理体系,形成了各级体育、财政、规划、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农委、民委、残联、老龄委、市容园林委及旅游等部门协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工作格局;二是以青少年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妇女体育和军营相关人群为基础的行业组织体系;三是以开展不同运动项目为团队的体育项目组织体系;四是以地域为基础组织的跨行业、跨辖区、跨项目的新型体育组织。

目前,已建立市级群众体育社团50多个、市级体育类民非单位50多个、青少年等体育俱乐部多个;区县体育社团及各类体育组织00多个;自发成立的市民健身站、市民健身组织4多个;建立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职工体育健身示范基地个、创建了83个天津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和23个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个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些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管理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促进了我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

多年来,我们注重社会体育组织骨干队伍的建设,为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30多名,他们每天活跃在城乡的各个群众健身阵地,在组织市民健身和推广普及科学文明健身方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丰富我市人民群众的健身内容,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健身品位,我市有组织、有计划地适时推出多种科学、时尚、健身效果好、深受市民欢迎的健身方式和方法。近年来,组织群众体育专家研究创编和引进推广了市民广播体操、健身操舞、健身健美,健身气功及现代球类等系列科学文明、现代时尚的健身方法,受到市民的喜爱,在广大市民中得到广泛普及。

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行业单位、体育社团组织等,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组织举办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各级各类体育健身竞赛和表演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天津市运动会、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五一职工长跑赛、“三八健康杯”妇女体育比赛、“健身大拜年”、海河龙舟节、市民健康跑、山野运动会、青年体育节、校园足球联赛及区县、行业运动会等大型传统性的群体示范赛事活动形成了不同时节健身热潮。连续举办五届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其系列展示体验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每年参加活动的市民多达万人次。

年是全运年,也是全国各省体育成果展示的“大年”。福建体育事业如何布置“战术”加油干,福建省体育局局长王维川心中已有方案。他提出,要不遗余力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千方百计打好全运会,并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投入,拉动体育消费,做大做强福建体育产业。福建省体育局局长王维川:福建构建"两带三区十一基地"做大做强体育产业、打造“两带三区十一基地”体育产业格局

新华网体育:当前,体育产业发展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年,国家各部委联合密集发布了多项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文件,为体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福建作为体育大省,对体育产业是如何规划和布局的?

王维川:

在发展体育产业上,福建省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侨台优势等。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提出了“两带三区十一基地”的空间布局。其中,“两带”指的是蓝色海丝运动休闲带和绿色生态户外运动带,因为福建既是2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也是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三区”指的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核心区,引领不同业态的发展。其中,福州联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南平、宁德等地区,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场馆业、体育文化创意业;厦门联动漳州、龙岩等地区,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泉州联动莆田,重点发展体育鞋服、体育贸易等。

  

还有“十一基地”,它包括福州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厦门品牌赛事高地、泉州现代体育制造业基地、晋江国内知名体育城市、平潭国际滨海运动度假岛、漳州国家级训练基地等等。

2、政策资金项目“三条腿”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新华网体育:针对“两带三区十一基地”的体育产业格局,福建如何推动其发展?

王维川:

针对“两带三区十一基地”的体育产业格局,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政策、一个是资金,另外一个是项目。政策方面,福建省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及“闽十条”,福建省体育局还牵头会同省财政厅、省旅游局等部门制定《福建省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福建省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资金方面,近年来我们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年,我们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了万元,资助23个项目,共带动投资0.27亿元;还补助县(市、区)新建6个体育场馆,补助金额万元;为了培养人才,我们还下达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万元,初步建立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此外,我们还积极向上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共有25个场馆获得补助万元,省级财政按:配套补助万元。

  

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福建省中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补助全省53个中型场馆共万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制定中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和低收费开放进行资金补助的省份。

  

最后还有项目。应该说,体育产业要取得新突破,离不开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产业投资项目数据库,全年面向社会广泛征求了23个体育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30亿元。我们还组团参加各类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此外,作为体育行政部门,我们还要花大力气加大对体育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年要尽快出台加快福建体育休闲业发展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扶持和打造以厦门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实现福建省委提出的“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投资金、建场地不遗余力发展全民健身

新华网体育:这几年,“全民健身”是一个热词。年,国家发布《“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工作的全民健身也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方面,福建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王维川:

这几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成立了福建省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连续3年将全民健身运动会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扶持、场地建设、组织网络建设等方面,我们一直不遗余力。

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此为契机,我们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向外延伸,安排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扶持力度。

  

场地方面,我们加大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年,在各设区市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共投入体彩公益金万元,完成全省20个多功能运动场、50个室内健身房、50个笼式足球场和0个拼装式游泳池建设任务,为老百姓的健身提供了场地保障。目前,全省各类体育场地共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8平方米。

  

同时,我们还努力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去年,福建完成了首批5家省级体育协会的脱钩工作,对4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进行挂牌,还完成了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任务,使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7.万余名,全省街道乡镇级以上各类民间体育组织达个。

  

此外,我们也加强了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和宣传,省市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展体质监测和日常测定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将个人医保卡用于体格检查、体质测评、健身消费等。

4、“全运会”要实现成绩文明双丰收

新华网体育:今年9月,第十三届全运会将在天津举行,作为屡创佳绩的体育大省,福建省在本届全运会中有何目标?目前的备战情况如何?

王维川:

全运会是对各省市地区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检验,从年冬季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全运会备战的冲刺阶段。目前,冬训已经接近尾声,2月份,部分全运会的预赛已经开打,各中心都在全力以赴地备战、参赛中。

  

现阶段,我们将重点   

另外,这次天津全运会有8个群众体育项目,这是一个完全颠覆性的变化,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带动福建省群众体育掀起新一轮高潮。关于全运会目标,我们虽然不以金牌论输赢,但力争能在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数等方面与上一届持平。

围绕“体育为民惠民”,看重庆体育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重庆频道,独家对话重庆市体育局局长辛世杰。重庆市体育局局长辛世杰:“体育为民惠民”提升重庆人民的精气神、重庆体育产业年小目标——亿

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冰雪运动发展规划(——年)》等利好政策频出,为加快重庆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重庆山、水、林等独特资源特点,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年重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着力完善了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和空间布局。二是推动特色发展。重庆将大力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摩、冰雪、航空等运动,支持发展一批特色健身休闲项目,形成水、陆、空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重庆体育产业特色、差异、协调发展。三是强化空间布局。围绕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各区县体育产业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积极打造“一核两带多基地”的重庆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水上运动娱乐服务带,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打造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休闲旅游服务带,在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布局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体育设施建设等体育产业基地。构建起以都市区核心、城市发展新区为支撑、渝东南渝东北联动发展的重庆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推动重庆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重庆提出到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重点落实好体育产业配套政策,指导督促区县政府抓紧出台地方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目前投资超过0亿元的际华重庆目的地中心、国开·华熙巴南体育中心、万达文旅城项目已部分投用或开工建设,要继续做好际华、万达、舒华等大型企业落户重庆的有关服务工作,加强服务和对接,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投资环境和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产业,进一步壮大体育产业发展规模。

  

三是培育市场主体。要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比较优势、竞争实力的体育产业骨干企业。要营造良好准入环境,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中小微企业,支持体育协会、体育类民办非企业等社会组织发展,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医疗、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夯实发展基础。通过定期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做好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创建、搭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规范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申报管理、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等工作举措来进一步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此外,要加强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评价制度,加强对各区县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和检查。

2、年重庆体育工作的四大发力点

年是全运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之年。今年重庆体育在工作方面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推进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共有五方面。第一,着力加快协会组织改革步伐。探索和创新体育协会和社会组织改革,推动各级体育协会、社会团体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第二,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创新开展社会足球、人才培养、赛事组织和足球产业,落实足球场地建设政策,加快推进足球协会改革。第三,着力推进场馆运营改革。制定和实施重庆推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十点方案。创新体育场馆投资和运营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切实提升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第四,创新运动员和教练员管理方式。不断推进重庆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和拓展多元化备战体系。推动优秀运动队管理和训练制度创新,加强运动员管理和注册改革。加快建立教练员聘任制度。第五,推进体教结合改革。加强体教结合顶层设计,构建体教结合和体教协同发展新模式,加强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赛理念,着力提升青少年运动普及率和体质健康水平。

  

二是推动体育为民惠民。一要开展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二要建设个社区健身点,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三要开展“好体育人”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四要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

  

三是备战和出席“十三运会”。一要强化全运会备战。以巩固成绩,继续提高为目标,切实做好全运会备战和参赛工作。二要强化项目和训练管理。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建立训练巡查工作长效机制。三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及管理。四要强化“训科医”一体化建设和反兴奋剂工作。

  

四是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推动《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的制定,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二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思路,支持各地结合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三要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新建和更新一批城市体育公园、乡镇健身广场、社区路径工程、农体工程、多功能运动场。新建个社区健身点和一批体质监测站点,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四要深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使用、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好体育人”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有针对性的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切实提升群众身体素质。

3、创建社区健身点落实“健康中国”精神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纳入到“大健康”的理念。在贯彻落实《纲要》方面,重庆一是将“健康中国”精神贯彻落实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在研制《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中,着力将《“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精神贯彻在新周期实施计划中,注重在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树立“大健康”理念等方面提出有力的措施方法。

 

二是大力推进民生工程“社区健身点”建设。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社区健身点作为年25件民生实事之一。年,重庆市财政拿出万元,而重庆市体育局在全市38个区县和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建设了个社区健身点。我们牢牢把握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25件民生实事的工作要求,立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把创建社区健身点作为新时期体育为民惠民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面向社区居民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目前,重庆个社区健身点全部建成落地,已通过各区县体育局的验收和挂牌投入使用。通过督查,各区县高度重视,按要求落实了经费、器材,并适时组织社区群众开展了健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居民健身有场地、有组织、有项目,进一步满足了社区居民在家门口的健身需求,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今年,我们还要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要求,再建个社区健身点,扎实完成好这件民生实事。

  

三是实施保障卡刷卡健身消费。按照个人自愿的原则,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可用医保个人账户结余金额支付其在协议的体育健身场馆按月或按次的体育健身项目费用。在今年月,市民已可在沙坪坝区、万盛经开区、江津区的6个体育健身场所使用医保卡购买体育健身项目,预计今年内,会在重庆市的主城区普及起来。

4、立足“体育为民惠民”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年新春体育记者座谈会上强调,“体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介绍,最大一个改革就是全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将群众体育赛事项目纳入到竞技体育项目,让群众冠军与专业选手同台竞技,必将极大激发广大群众与全民健身的热情,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健康发展。重庆今年将组团参加今年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运会,我相信,重庆选手必将在乒乓球、羽毛球、龙舟、攀岩和轮滑这五个大众群体项目上有优良的表现。

近年来,在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体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重庆的全民健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一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基本满足需求。按照“体育为民惠民”思想,积极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亲民、便民、利民”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7平方米,比年增加52.2%,共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个,新建和更新农体工程个,新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个,社区健身点个。

  

二是群体赛事活动精彩纷呈。这些年来,重庆大力开展“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的创建活动,抓“扩面”、固“品牌”,创新推进各项体育赛事。以赛事活动的“常态化”和“影响力”为重点,广泛开展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坚持月月举办大型群体赛事,促进赛事品牌的形成与巩固,带动体育人口的持续增长。每年仅重庆市体育局主承办的大型赛事活动达60余项,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达2余项。自9年来,重庆成功举办了六届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将乒乓球、羽毛球、龙舟、攀岩和轮滑等作为主要比赛项目,每年有上百万市民参与。还连续多年举办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环中国公路自行车赛及长寿湖全国铁人三项赛等大型群体赛事活动。这些品牌赛事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参赛,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也带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以年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为例,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内外55个城市的32余名马拉松选手和马拉松爱好者报名参赛,招商签约资金达万元,产生经济贡献近4.6个亿。

  

三是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充分发挥“互联网+体育”的作用,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全民健身信息管理制度,通过信息数据、媒体宣传等平台将全民健身工作多维度链接,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引导市民积极、科学参与群众体育活动,提高重庆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训社体指导员全市累计达到名,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体指导员达7人。与新闻媒体进行战略合作,最大化运用新媒体力量宣传全民健身。开设“云动重庆”“体育重庆”“重庆微体育”等   

本周期,我们按照“竞技体育抓重点”的总体思路,突出“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方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制定了《重庆市体育局备战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规划》,对本届全运会备战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成立了备战领导小组和备战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统筹等;二是加强了制度建设,新修订了《优秀运动员选招、退役办法》、《试训运动员进队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同时积极与重庆市人社局、重庆市财政局沟通,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运动员待遇;三是与部分区县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运动队,推动多元化备战体系建设;四是为重点队员配备“训科医”团队,在北京设立国家队运动员保障点;五是加强了备战日常督导工作,多次召开项目分析会,经常深入训练一线检查指导工作,选派机关年轻干部跟队服务。六是确定了“巩固成绩、继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年——年,重庆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共取得了94枚金牌,33枚银牌和64枚铜牌,其中包括3枚里约奥运会金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6、体育是综合的价值勿把金牌作为唯一标准

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年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说明体育从功能、从精神、从文化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要有点儿精神的。

  

总局的改革,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成绩观、政绩观,不要唯金牌论。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而追求金牌,体现了良好的体育精神,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但“金牌至上”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充斥了太多的权利意志和功利性,把传递文明、友好、团结的体育运动,变成了“胜者赢得一切、负者输掉一切”的残酷竞争,完全扭曲了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这是作为体育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体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和历史使命。体育是综合的价值,不能够把金牌作为唯一的标准。

  

十三运会是一届改革的运动会,本届全运会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全运会历史中凸显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届锐意改革,承前启后的全运会,是国家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推手。

“健康山西,体育先行”。走富有山西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山西体育在年将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山西频道,独家对话山西省体育局局长苏亚君。山西苏亚君:坚持走富有山西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山西”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年2月,山西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健康山西”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健康山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导向,为健康山西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充分认识、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当期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健康山西,体育先行”,积极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对于保障和推进“健康山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加快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健身设施服务方面,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内容,同时建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其他非公共体育设施在内的体育设施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分时段、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更多便利。

  

二是在健身组织服务方面,要增加体育组织特别是基层体育组织的数量,扩大通过各类体育组织参加健身活动的人群。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组织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培育和发展各类体育社会团体,建立体育骨干培养、培训体制,鼓励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加强国民体质研究和体质监测服务,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实施体质监控和追踪研究,定期公布体质监测结果,引导人民群众   

三是在健身指导服务方面,要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科学化水平,并出版《大众体育健身指南》。

  

四是在体育活动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型体育项目进行资助。鼓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展示、表演活动,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动员人民群众参与,让群众组织群众自己参加的群众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把赛事办成老百姓的节日。五是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要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电子信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方便群众获得体育服务。

2、让更多人“走出门、迈开腿、动起来”

山西省的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末,山西省共有公共体育场馆个,建有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96个、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个。年,实现了全省28个行政村体育健身场地“全覆盖”。年再接再厉,实现了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全覆盖”。

  

十三五时期,我们提出建设一批、改建一批、维修一批的多项举措,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成体育场地的提档升级;有效扩大增量资源,做好拟新建体育健身场地的优化组合;不断做大总量,继续支持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进公园、广场、社区(小区)示范工程,建设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工程,积极做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国家援建全民健身工作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8平方米的任务。

  

我们的社会体育组织也在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山西省个市、76个县(市、区)成立了体育总会,县级以上单项体育协会达到99个,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逾.5人,每年接受体质测试人数3万人。老年人体育组织由城市到农村,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全覆盖”。“十三五”时期,我省将重点进行全民健身组织“3+x”模式建设,推动体育社团规范化建设,逐步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

  

另外,我们的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协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以“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共享青运”为主题,以“春舞”、“夏泳”、“秋赛”、“冬跑”为时令节点,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突出创新、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各级体育部门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贴近基层群众,以新年、春节、“全民健身日”、“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为主要抓手,积极打造“一地一品”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让群众组织群众自己的群众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精心安排组织每年省、市多项全民健身活动。

  

元旦的登高、冬泳活动,省直机关广播体操、“菜单式”体育比赛活动,连续多年承办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庆全民健身日”全国棋牌项目万人同赛活动,7.6公开水域游泳比赛,9.9重阳节全省中老年人健身技能展示活动,全省拔河争霸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永济五老峰登山节,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晋中“乌金山”大众高山滑雪公开赛,榆社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等,极具特色的品牌活动让更多的人走出门、迈开腿、动起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力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年,全面启动“全民健身与青运同行”系列活动。将利用全民健身日、二青会倒计时两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组织开展喜迎二青会全民健身活动,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真正让群众从二青会中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成果。

年天津全运会开赛在即,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从山西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全运会群体比赛项目的组队和参赛工作,制定严密工作方案,加强领导,积极协调,周密安排,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力争参加更多的项目比赛并取得好成绩,真正体现“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办赛理念,推动我省全民健身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工作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省、市两级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落到实处,全省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达2.24元。

3、走“规模小、质量高、效益好”的体育精兵之路

第十三届全运会竞技体育组共设3个大项,34个小项。山西开展的有6个大项,86个小项,其中约00-20个小项具备参加全运会决赛资格的实力。关于第十三届全运会备战工作,我们要坚持从山西属中小省份的实际出发,虽然山西的竞技体育规模不可能成为体育大省,也不可能成为体育强省,但山西的竞技体育一定要有所作为,一定要为奥运争光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走富有山西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突出重点项目,坚持打造精品小项,以“规模小、质量高、效益好”为追求目标,努力为国家队输送人才,力求有更多的山西选手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

  

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基本的战略目标,具体到项目布局及队伍组建上,我省拟组建三个类别的参赛队伍。一是突出抓好我省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山西的传统优势项目共三项,有摔跤、自行车和武术。本届全运会,摔跤要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要力争多拿金牌。自行车和武术虽然一度遇到严重困难,但我们不气馁,不放弃,本届全运会要重振雄风,要力求取得突破。二是主动作为、对标一流,主动与国家队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对接,着力发展我省蹦床、游泳、跳水、射击、射箭、举重、击剑、乒乓球、田径部分小项等项目,力争在国家优势项目上,我省能涌现出更多的“国”字号选手,力求在奥运、亚运等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上有更多的三晋健儿崭露头角,争创佳绩。三是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组队参加全运会比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各市体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省体育局将以联办共建的方式予以扶持,争取全运会上山西有更多的项目参加比赛。

  

关于本届全运会的任务目标,第一,山西代表团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参赛观、政绩观,确保不出现一例赛风赛纪和兴奋剂的恶性事件。第二,要努力争取优异成绩,通过全运会力争有更多的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力争在东京奥运会上有更多的山西选手参赛,并力争获得优异成绩。总而言之,本届全运会山西代表团一定要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4、取消奖牌榜利于打破地方利益藩篱

举办全运会,具有多重的积极意义,具有全方位的综合效应。单纯就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言,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举办全运会是对全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一次全面检阅,是广大运动员竞争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其次,全运会是集中全国优势资源,强化奥运备战的一次大练兵;第三,全运会是国家队发现人材和选拔人才的最佳平台。

  

不知从何时开始,全运会成绩的优劣、金牌榜排位的先后,成了衡量地方体育部门政绩的唯一标准。片面的政绩观、“唯金牌论”造成全运会赛场屡屡出现赛风赛纪和兴奋剂丑闻,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已严重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也已造成一定的制约。总局取消全运会金牌榜排位、支持4人以下团体项目联合组队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破除了行政区域壁垒,打破了地方利益藩篱,对奥运备战、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整合资源,为打赢年东京奥运会和年北京冬奥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天津全运会增设9个群众体育项目。我认为,增设群众体育项目,是切实践行“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办赛理念,体现了全运会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通过切实可能的改革举措,增加普通百姓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使举办全运会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舞台,成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有效平台,成为弘扬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这一举措使全运会真正成为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今年的全运会取消了奖牌榜,改革往往会带来阵痛,难免会让一些人不适应,甚至损害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值此全运会备战的关健时刻,首先,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运会改革的重要意义,不打自我的小算盘,走出自我的小圈子,面对现实,超越自我,发愤图强,努力备战,以积极地态度迎接全运会挑战。

 

同时,要克服“全运会打好打坏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反对“唯金牌论”不等于不要金牌,反对“唯金牌论”不等于否定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基本性质,竞争、超越是竞技体育永恒的主题;反对“唯金牌论”不等于否定竞技体育为祖国争光的基本功能,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是体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5、紧抓九大领域让体育产业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是山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体育产业既面临历史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努力实现体育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省体育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省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取得了进展,主要体现在体育健身休闲业规模扩大,竞赛表演市场初步形成,体育培训市场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体育场馆建设全面推进。此外,我省还在体育彩票市场、航空体育产业、职业联赛、各项目单项竞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根据《山西省“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将我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概括如下:加紧落实体育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制定46号文件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文件,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制定体育场馆水电气热价格执行标准和社区配套健身设施标准。

  

我们逐步健全体育产业工作机制,把体育产业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培养建立体育部门体育产业工作机构队伍,加快发展体育行业协会建设,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育标准化工作。

  

在推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确定长治市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省体育局积极协同省发改委对长治市在政策和工作方面加强指导,帮助长治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进度计划,全面推进长治市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颁布后,根据办法,我省积极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年,我省又申报了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在申报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为制定我省的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建设太原、晋中两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利用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契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上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发展九个体育产业领域。

  

一是深入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体育健身知识广泛宣传,大众体育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也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为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

  

二是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山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滑雪等冬季体育项目为主题的冬季旅游休闲基地;以太行山脉峡谷幽深的特点,打造以登山、攀岩为主题的体育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景区景观的同时,建设垂钓、户外运动等体育休闲设施;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一些知名赛事放在旅游景区举办。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中介业。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体育经纪人队伍,发挥体育中介组织和体育经纪人在赛事推广、信息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方面的作用;探索中介机构在省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中的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提高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化含量。

  

四是促进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以足、篮、排三大球为重点,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武术和棋牌等体育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动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五是努力开拓冰雪项目市场。利用中国举办冬奥会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我省的冬季项目,增加冰雪运动人口,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

  

六是继续拓展体育彩票市场。进一步理顺体育彩票管理体制,完善奖惩机制,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新群体,完善销售渠道,强化品牌宣传,加快体育彩票销售步伐。加大体彩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性宣传,做好公益金的筹集、公示工作,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七是进一步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体广场、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专道等场地设施。在设区市的城市社区建设5分钟健身圈,县城的社区建设0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00%。实现市、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率超过70%,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室外健身设施建设覆盖率超过80%。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八是积极推进体育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紧紧抓住建设文化强省的机遇,促进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和山西省政府有关“旅游休闲产业”、“养老产业”、“健康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意见中有关体育产业工作的要求,做好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

  

九是积极开发改造省城三个中心,盘活体育部门现有资源。为进一步盘活体育部门现有资源,增强社会供给,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十三五”期间,优先打造三个中心:计划招商引资5亿元将原省体育博物馆区域打造成体育文化中心,招商投资35亿元将省全民健身中心区域打造成体育健身中心,招商投资0亿元将省五龙沟训练基地打造成体育休闲中心,同时实施汾河景区健身步道南延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体育产业样板。

“坚持三苦,无私奉献,克服困难,争创一流”,在甘肃体育精神的引领下,甘肃体育结合实际,立足省情,在年将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甘肃频道,独家对话甘肃省体育局局长杨卫。

甘肃体育局局长杨卫:甘肃体育“三箭齐发”做强健身休闲产业

、打造“三大板块”户外运动产业体系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海拔多数地方在米到3米之间,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非常适宜开展各类户外体育活动、冰雪运动和航空体育活动。

6年,我们提出创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甘肃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体育场馆建设为基础,以创建体育品牌赛事为亮点,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的特色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在体育产业的布局中,确立了以户外运动为重点,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协同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上述发展思路既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也是结合实际,立足省情,本着投入小、见效快、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下制定的。

  

我们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构建“三大版块”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在兰州和河西地区,主要开展汽摩运动、冰雪运动、黄河漂流、徒步越野、航空运动等特色体育项目;二是在中部地区,主要开展山地自行车、赛马、登山、攀岩、拔河、龙舟等特色项目;三是在陇东陇南地区,主要开展红色旅游、户外垂钓、传统武术、崆峒休闲养生等特色项目。我们大力培育冰雪和航空体育产业,支持各地充分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开展冰雪体育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全省各地利用民间资本已建成了5个以滑雪运动为主体的冬季体育项目活动基地。利用河西走廊独特的气流条件,建成了酒泉、嘉峪关滑翔基地,举办了一系列航空滑翔体育活动。目前,具有甘肃特色的“三大板块”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要点

甘肃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健身设施服务、健身活动服务、健身组织服务、健身机制服务等方面已初显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甘肃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这样几点比较重要:

  

第一: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作用。

继续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的形成。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预算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同时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拓宽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的范围。

第二: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行标准和指标体系。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机制,逐步形成客观公正、多方参与、激励先进的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法治建设。

通过各类体育法规、条例,对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方主体作出相应的基本规定,厘清体育行政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体的职能定位与法律地位。

  

第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覆盖。

进一步改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的状况,增加向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倾斜力度。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均等覆盖和均衡发展,对于相对落后地区、民族地区等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适当倾斜,统筹兼顾不同人群对于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获取能力的实际差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第五: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的全面参与。

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发展,通过组建经营实体、建立培训基地、创建品牌赛事等方式,拉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合作,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常态化、规模化地开展体育公益活动。鼓励具有影响力且愿意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人士和机构参与体育社会组织。

3、建设"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甘肃地处西北腹地,经济欠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自然条件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决定着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必须立足省情,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健身场地、活动、赛事、组织、机制和服务,创新发展,初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近十年来,甘肃省以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作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加强体育组织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创建体育品牌活动赛事为亮点,以特色体育民族体育为特点,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推动城乡体育协调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甘肃省每年累计开展规模性全民健身活动2多次,参与人数近万人次;全民健身工作实现“三纳入”,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从“十一五”末的26.4%提高到32.3%;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6%;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健全,省、市(州)、县(区)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到4.7万人,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发展到67个。

  

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也形成新亮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汽车拉力赛、格萨尔赛马大会、金昌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等体育赛事,先后被列入“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体育品牌。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甘肃省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科学健身理念,在群众舞动的身姿中得到诠释。

4、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甘肃竞技体育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渐强,铸造着几代体育人“坚持三苦,无私奉献,克服困难,争创一流”的甘肃体育精神,畅咏着“陇原铁骑”“食甘肃人民之禄,何以为报?”的朴实情怀。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项目结构和布局。继续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不断提升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甘肃省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全省0所体育运动学校、5所重点业余体校、30多所少儿体校建设,创建88所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2所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5个国家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9个,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选拔出的高水平后备人才成为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源头。始终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科学训练”的原则,成为甘肃竞技体育保持实力的传家之宝。

20年、年、年在兰州国际马拉松、北京国际马拉松和第十二届全运会上,甘肃省运动员连续夺得马拉松比赛女子组冠军;在自由式摔跤、山地自行车、小轮车(BMX)、田径、曲棍球等项目的国际、国内比赛中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年里约奥运会甘肃省有5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参赛。备战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甘肃省田径、自行车、摔跤、柔道、曲棍球等重点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射击、皮划艇、赛艇、拳击、跆拳道、武术等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努力攀升。

(END)

声明

本文转自新华网体育,感谢原文作者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欢迎转发

体育BANK精彩推介

(详情可点击蓝色链接)

最新

体银商学院推出年度会员仅需.68万元即可享受全年课程重磅

体银商学院联合ISDE推出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萨俱乐部等年度七大课程打造体育产业精英领袖人才邀请函︱ISDE商学院和巴萨足球俱乐部体育管理硕士课程年0月-年6月︱体银商学院海外课程系列

热销中

中国第一本《中国国际体育投融资报告()内容目录全览,全套近00万字

商务合作、投融资服务请加







































硫酸铜溶液颜色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99love.com/hxfz/8286.html

------分隔线----------------------------